首页 资讯 正文

观光车队队长的“梦中情岗”

体育正文 250 0

观光车队队长的“梦中情岗”

观光车队队长的“梦中情岗”

郭天财的一尺一铲。本报三农全(quán)媒体中心记者 赵博 摄 “三夏”时节,田间地头一片(yīpiàn)繁忙。在这片(zhèpiàn)充满希望(chōngmǎnxīwàng)的田野上,有这样一群(yīqún)人,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土地的馈赠。而与他们并肩作战的,还有一件件看似普通却被视为宝贝的物品,成为他们与土地开启对话的亲密伙伴。 “郭小麦”的(de)尺子和铲子,丈量着(zhe)麦田的秘密(mìmì);种粮大户的手机,指挥着耕种收的智慧集成;基层农技人员的二维码胸牌,藏着服务乡亲的热忱;农机人的扳手,拧动着丰收的齿轮;庄稼人的麦兜,盛满了对每一粒粮食的珍视(zhēnshì)。 在这个火热的季节里(lǐ),让我们透过这些特别(tèbié)的装备,触摸三农人滚烫的初心,见证农业科技带来的日新月异。 □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(zhōngxīn)记者 王侠 文/图 6月1日清晨,天刚泛出鱼肚白(yúdǔbái),种粮大户邱守先就拿起手机直奔(zhíbēn)麦田。 商水县张庄镇高标准农田里,农机轰鸣。一边(yībiān),秸秆打捆机边走边吐出一个个秸秆球,紧随其后的清运车立即把秸秆球抓走;另一边,由(yóu)北斗导航的气吸式播种(bōzhǒng)机正在精准播种玉米。 “昨晚6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收了一夜麦;天刚亮,我就(jiù)拿手机联系作业队,把秸秆打捆机、播种机都叫(jiào)过来了。”邱守先说,“麦熟一晌,抢收抢种2000亩(mǔ)地,最宝贵的就是时间。” “以前种地离不开牛,现在(xiànzài)种地离不开手机(shǒujī)!”邱守先说,“从(cóng)播种到颗粒归仓,根据耕种收需要,都可以在手机上随时‘点单’,从农机合作社调来各种新型智慧化农机。” “我们用这种最先进的耧耩地,不会缺苗断垄。”邱守先指着远处(yuǎnchù)由北斗导航(dǎoháng)的无人驾驶气吸式播种机说,“农机专业合作社常年为我们提供耕、种、管(guǎn)、收全程智能化机械化农机服务。” “现在种地(dì)很轻松,靠一部手机(shǒujī)就能指挥‘千军万马’完成耕种收,否则就这2000多亩地,我根本忙不过来。”邱守先说,小麦该收割时,提前跟收割队打电话,安排机手过来收割;小麦收割后,与运输队联系,把车辆准备好(hǎo)(hǎo);麦子归仓后,秸秆清运队、深耕作业队根据(gēnjù)耕地面积安排好作业车辆。 走在田间,邱守先的手机会自动(zìdòng)跟踪(gēnzōng)、显示距离最近的水肥一体机号码,随时准备浇水施肥。 “今年春节过后,一直没有有效降水。今年小麦能每亩地实打实收1400多斤,全靠水肥一体机及时浇水(jiāoshuǐ)施肥。”邱守先打开手机上浇水施肥的APP说(shuō),“现在手机屏幕显示的是地里的所有(suǒyǒu)机井。无论俺在哪里,只要有5G信号,就(jiù)可以遥控浇水施肥。” “用水肥一体机每亩地(dì)浇水只需要5元电费,雇人浇地每亩地成本要70元。”邱守先说,“现在我们都是按需精准浇水施肥(shīféi),不再‘一炮轰’,不仅节约了化肥,作物的(de)产量、质量也明显上去了。” “每次天气有变,气象局都会提前通知,提醒我们(wǒmen)精准作业。”提起手机(shǒujī)“种地”的好处,邱守先有说不完的话,“我们使用(yòng)的农资(nóngzī)也都是用手机直接和厂家联系的。相比从农资店里购买,一亩地的肥料能便宜20元,这也是我们实现规模化(guīmóhuà)种植以后节本增效的重要一项。” “正是有了(le)手机、智慧农机(nóngjī)这些智能设备从各方面带来的降本增效,我们农民种粮才能多赚钱。”邱守先说,“有了手机管家,种地既有把握又轻松(qīngsōng)。” □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婷婷 魏静敏 文(wén)/图 “王老师,我第五遍滴灌开始了,还要用尿素(niàosù)吗?” 5月(yuè)30日清晨5点38分,河南省(hénánshěng)首席科普专家、获嘉县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王庆安的手机屏骤然亮起,洛阳偃师种粮大户张建光的消息(xiāoxī)弹出。王庆安手指在(zài)屏幕上迅速敲打:你第四遍追过肥了,这一次就不需要了。另外,滴水别超过每亩30立方米。 此时,窗外晨光悄然探入。对这位在(zài)豫北麦田躬耕35载的土肥站站长来说,“三夏”的忙碌(mánglù),他早已习以为常。 在(zài)获嘉县的田间地(dì)头,常能(chángnéng)瞧见一道风景:王庆安晃动着胸前挂着的二维码卡片,热情地招呼来往的农户,“扫一扫,种田难题随时聊!” 这枚(zhèméi)二维码,已在麦浪里摇晃了(le)7个年头,串起了他与近2000名农户的心。 这枚“纽带”的诞生,藏着一个让王庆安一直念念不忘的细节(xìjié)。 2018年夏收时节,电话(diànhuà)那头一位大娘刚(gāng)开口问了句施肥的事,便急着挂断,唯恐话费太贵(tàiguì)“划不来”。这沉重的三个字让王庆安心里久久不安。回到单位,他就把自己的微信二维码打印好放到工作(gōngzuò)胸牌另一面。从此,农技的暖意与田垄的距离只隔着一次扫码的距离。 今年2月,浚县卫贤镇(wèixiánzhèn)卫贤村的高秀玲听了王庆安的技术讲课后,感觉新技术不错(bùcuò),便扫二维码加了微信,尝试铺设滴灌带。可忙活一天,部分滴灌带出水太少,麦田(màitián)等着“喝水”,这可咋办? 视频连线(liánxiàn)后,王庆安仔细询问设备安装过程,初步判断滴灌带铺设太长(zhǎng)。经过他的指导,水滴顺利涌出…… 白天,王庆安在地里东奔西走,查看庄稼长势;一有空(yǒukòng),就守着手机回复农户(nónghù)们的问题。 线上服务,让农技推广有了大提速。凭借扎实(zhāshí)的专业知识,王庆安经常受邀前往各地开展(kāizhǎn)农技授课,在这个过程中,他与全省各地种植户建立(jiànlì)起广泛联系。“以前一天最多跑几个村,现在洛阳、商丘、驻马店等地的农户拍张照片发过来,我们(wǒmen)就能很好沟通。”王庆安说。 他的微信朋友圈更像一册(yīcè)鲜活的农事口诀:“施了肥(féi),大水灌,肥随水走不高产;种地靠人不靠天,滴灌浇水最方便……” 获嘉县照镜镇照镜村的村口,该镇东彰仪村种粮大户王光营骑着电动车飞驰(fēichí)而过(guò),看到在(zài)地头科普的王庆安,连忙调转车头回来问候。“特别喜欢王老师讲课,都是顺口溜,好记好用!干起活来心里更有谱。”王光营满脸是笑(xiào)地说。 暮色降临,麦田里(lǐ)的收割机还在轰鸣。王庆安拿出胸前的二维码胸牌轻轻擦拭,手机屏又(yòu)亮起新消息:“王老师,花生滴灌好还是喷灌好?”他俯首(fǔshǒu)专注回复。 这方小小的二维码,一头连着希望的田野,一头系着农户们的期盼,让每一个农耕(nónggēng)日子里的疑问(yíwèn)都有了温暖回复。 尽管线上服务便捷,但55岁(suì)的王庆安(qìngān)仍爱往地里钻。“农技推广的真谛在田间。”王庆安说,变的是方式,不变(bùbiàn)的是永远帮大家种好地的初心。 □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(jìzhě) 赵博 文/图 清晨的豫北(yùběi)平原上,一望无际的麦田(màitián)犹如广阔的海洋,微风拂过,麦浪起伏。 5月28日,在位于原阳县福宁集镇的河南农业大学小麦试验田里(lǐ)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缓缓俯下身来,从陈旧褪色的塑料袋里取出两件工具:一个磨损了的钢卷尺,一把已被磨得(dé)锃亮的小钢铲(chǎn)。 老人正是河南农大教授(jiàoshòu)、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(guō)天财,他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“郭小麦”。只见他动作熟练轻柔,用小铲子拨开麦根边的(de)泥土,挖出一簇小麦,一根根端详(duānxiáng)后,拉出卷尺开始测量麦秆的身高。 田里正在进行的(de)是小麦单株选拔、评价等科研工作(kēyángōngzuò)。“小麦灌浆后期是小麦的各种性状在田间表现最充分的时期,也是能够(nénggòu)在田间最直观地鉴定评价小麦材料各种性状优劣的最佳时期。”郭天财说。 为了及时了解我省小麦的生长情况,给广大农户提供(tígōng)更(gèng)准确的建议,3月份以来,郭天财一直奔走在全省各地,查看小麦长势、土壤墒情和病虫害防治(fángzhì)情况。 年(nián)轻时,郭天财深为当时测量工具携带不便所(suǒ)困扰。于是,他买来一个(yígè)钢卷尺,并亲手设计了一把称手(chènshǒu)的小钢铲,这把钢铲长仅20多厘米,上面有精细的刻度。至今,这两种小工具已被他随身携带50年。 “利用这两件小工具,我可以查看土壤墒情、苗情长势,为小麦问诊把脉,为麦田(màitián)管理开处方。”郭天财说(cáishuō)。 50年来,这两件小工具成了郭天财去麦田里的标配(biāopèi),陪他走过河南各个主要(zhǔyào)县区的麦田。 从小麦下种到收获,郭天财正是凭借这一尺一铲(yīchǎn),破解了无数小麦生长的秘密。他用小铲掘开土地,洞察土壤墒情和根系状态;用尺子反复丈量,精准测量小麦叶片(yèpiàn)长度(chángdù)和根长,及时判断麦苗属于壮苗、旺苗(wàngmiáo)还是弱苗。手中的卷尺量过数不清的麦秆,手中的铲子(chǎnzi)被握得光滑圆润,无声记录着小麦和土地相融的每一寸光阴。 郭天财对这两件工具的情感,早已(zǎoyǐ)超越了一般农具的范畴。 “它们就(jiù)像我(wǒ)的左膀右臂,只要是到麦田里去,我都会带上这两个老搭档。”郭天财说。 郭天财的学生,如今已是小麦专家的方保停,每每看到老师爱惜地擦拭(cāshì)那两件工具,都深为感动(gǎndòng):“郭老师是真正把论文(lùnwén)写在大地上,50年不离身的尺子和铲子就是最直观的诠释。” 一尺一铲五十载,麦田深处问丰年。正是这最原始却最可靠的工具组合,协助郭天财在无数个日夜的躬耕中(zhōng),筛选培育出多个适应黄淮麦区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,让(ràng)中原沃土(wòtǔ)收获丰收的希望。  扳手“拧”出(chū)田间成长 □本报记者 于涛 文/图(tú) 5月30日,民权县褚庙乡利河村,烈日当空(lièrìdāngkōng)。 民权县同升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机手刘富康驾驶着大型拖拉机,开到一片已经收(shōu)过大蒜的农田边,准备播种(bōzhǒng)玉米。 拖拉机在地里行驶不到两米,刘富康便停了(le)下来,从驾驶座旁的工具箱(gōngjùxiāng)里,拿出一把活动扳手。 “玉米种的间距(jiānjù)看着有点小,得调整一下播种机的螺丝,需要先拧松再拧紧。”他一边(yībiān)解释,一边熟练地调整扳手的尺寸。 “这家伙,比啥都好使,干啥都用(yòng)得到。”刘富康用沾满油泥的(de)手拍了拍扳手,语气里满是信赖。 当上农机手后,这把扳手就一直在他手边,手柄上的(de)胶皮早已磨破(mópò),露出了金属本色。 “‘三夏’收种,就是跟时间赛跑,跟老天爷抢粮食。”刘富康说,“机器(jīqì)这东西,再好的牌子,高强度连轴转,出点小毛病太正常了(le)。皮带松(sōng)了、螺丝震掉了、连接件晃了,哪一样都得用它去修。” 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(shìshì)去年播玉米时,拖拉机的离合器出现故障,他用(yòng)扳手一点点拆解部件,用了两个多小时才排除故障。 “当时太阳晒得扳手(bānshǒu)烫手,可每拧动一次,就离成功(chénggōng)更近一步。”他说。 2022年,26岁的(de)刘富康返乡和父亲一起种地。从一开始的很多工具都不认识,到现在能从40多种型号(xínghào)的扳手中,随时(suíshí)找到自己需要(xūyào)的那一件,还可以独立修理一些机械的小毛病,他一直在学习中进步。 调整玉米精量播种机时,刘富康还是不太(bùtài)放心,便(biàn)给父亲刘振军打了个电话,喊他来搭把手。 “现在是科技(kējì)的时代,各种机器性能各不相同,你还需要更多地学习。”刘振军是一个种地老把式,到地里后,他一边上手查看(chákàn)机器,一边指导(zhǐdǎo)刘富康。 十几分钟后,伴随着扳手与螺母咬合发出(fāchū)的嘎吱声,松动的螺栓被一寸寸拧紧。刘振军直起身(qǐshēn),抹了把汗,脸上露出笑容。 随后,刘富康(fùkāng)重新启动(chóngxīnqǐdòng)拖拉机。机器发出有力的轰鸣声,在土地里播下一粒粒孕育希望的种子。 麦兜里(dōulǐ)的“粮”心守望 □本报记者 刘一洁 文(wén)/图 6月1日,天气阴沉,灰色云层压得很(hěn)低,却压不住蒸腾的暑气。孟州市赵和镇冶墙村的一片(yīpiàn)麦地里,77岁的刘秀容手(liúxiùróngshǒu)攥麦兜——一只编织袋,蹚着麦茬在地里走得利落。 今年家里种(zhǒng)了30多亩地,前几日雇了收割机(shōugējī)收完(shōuwán)麦子,玉米也种下了,本该松口气,可刘秀容却更忙了,每天攥着编织袋一早就往地里跑。 儿子崔(cuī)建新跟在母亲身后,望着她佝偻的背影直摇头:“机器收得很干净,真不知她天天(tiāntiān)钻麦茬地图个啥。” 刘秀容充耳不闻、脚步稳当,不停在田间扫视(sǎoshì)、翻捡(jiǎn),每走到收割机压过的低洼处就停下,那里的麦茬倒伏得杂乱(záluàn),常有整穗的麦子(màizi)被泥土半掩着。她目标精准,俯身、拨开秸秆、拾穗,动作利落,麦穗稳稳落入袋中。 “最早用上收割机时,一上午编织袋能装满(zhuāngmǎn)七八回,现在机器(jīqì)灵光了,漏下的麦子少多了,但有些(yǒuxiē)沟坎里难免会有漏掉的。”刘秀容说,拾麦子是庄稼人的老传统,只是随着机器改良,地里的麦子被(bèi)收得越来越干净,这个行为似乎变得有些“不划算”了。 “以前刚收过的地里,一天能捡出百十斤麦子。”崔建新帮母亲拎起编织袋,拾麦子的场景(chǎngjǐng)让他想起童年,母亲总在收完庄稼后(hòu)带着编织袋去地里拾麦子,“现在几天(jǐtiān)下来也难凑百十斤,而且她都这(zhè)把年纪了,天又热……” 如今日子越来越(yuèláiyuè)好,可母亲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,哪怕雇了收割机,也要在地里转上七八天,直到看不见像样的麦穗。崔(cuī)建新劝(quàn)也劝不动,只好跟着一起来。 临近中午,田埂那边传来孩子的声音,放假的孙女朵朵蹦跳着过来:“奶奶,我来一起捡麦子!”刘秀容脸上的皱纹(zhòuwén)舒展开来,忙不迭地(dì)交代:“小心点儿,麦茬扎人。”孙女学着奶奶的样子在地里搜索起来(qǐlái),捡到的麦穗放进奶奶的编织袋里,袋子渐渐(jiànjiàn)坠了下去。 “百麦不成面,百米不成饭。”刘秀容掂了掂袋子说,“现在的日子(rìzi)都好过了,但粮食金贵,这些麦穗捡回家磨成面,奶奶(nǎinǎi)给你蒸馍(zhēngmó)吃。” 收割机(shōugējī)的履带印痕尚新,刘秀容一家三代人的身影依旧在麦茬地里搜寻。岁月流转,科技进步改变了(le)传统的耕作方式,但编织袋里依然盛满了无数像刘秀容一样(yīyàng)的农人对土地的敬畏、对每一粒粮食的珍视。
观光车队队长的“梦中情岗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